#人文游
东北有个名城,叫哈尔滨,以冰雪和俄罗斯风情闻名全国,城里有条“中央大街”,号称建筑艺术长廊,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历史建筑,年年月月游人络绎不绝。

可你要在大街上叫个游客,问他哈尔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西式建筑?大概什么时候建的?或者哈尔滨这个城市怎么来的?估计没几个人能回答出来,因为这段历史在我们的课本里是缺失的。

在东北,太多城市都像哈尔滨一样有大量的俄式建筑,这些建筑主要分布在一条叫做“中东铁路”的铁路沿线,它呈“T”字型,“T”上那一横,西起内蒙边贸小城满洲里,一路向东经哈尔滨至黑龙江东部边境绥芬河,下面那一竖,由哈尔滨向南经长春沈阳直达大连
盗用一下国家地理中的图片(不会涉及到侵权吧),黑色的五角星是我去过的地方
第一次接触这些遗迹是在前年偶然路过昂昂溪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大片荒废的俄式小别墅。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回来查资料,感觉之前错过了一整个世界。身边有这么多丰富漂亮又具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我竟一无所知。所以在今年春天,我踏上中东铁路之旅,从满洲里到绥芬河,去寻找那些历史的遗存,去看看曾经因铁路而诞生的小城,现在怎么样了。
一面坡镇
一面坡面粉厂
扎兰屯市
扎兰屯吊桥

中东铁路

为什么这条铁路沿线会有俄式建筑呢?那要从这条铁路的历史说起了。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省铁路的简称。19世纪末,沙皇俄国为了开发远东地区,计划修一条横穿东西的铁路,不过由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阻隔,铁路要绕一圈才能到达东部的起点海参崴。俄国人想,要是能从中国直接穿过去就好了。当然放到现在是不敢这么想的,不过那时羸弱的中国如待宰的羔羊,再加上刚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眼看着日本人就要打进来,所以在俄国人提出从东北修条铁路过境的时候,慈禧老佛爷就答应了。
计划穿越中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沙俄当初的目的是寄希望于中东铁路占领东北,铁路修建期间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铁路职工及其家属移民至铁路各站点,一个个小城相继出现,包括哈尔滨、长春、大连、满洲里、海拉尔、扎兰屯、牡丹江等等。十月革命之后,又有大量沙皇贵族和犹太人涌入中国境内,中东铁路沿线成了他们的逃亡定居点。这些俄国人为中东铁路沿线留下了丰富多样的俄式风格建筑,包括火车站、教堂、铁路职工宿舍、警察局、俱乐部等等。如今这些建筑被统称为中东铁路建筑群,作为国家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也成为了铁路沿线很多小城的宝贵财富。
横道河子
横道河子木制东正教堂
除了沙俄,日本也一直在觊觎东北。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正是担心日本吞并中国东北地区,才同意沙俄修建铁路,想以此来牵制日本。不过日本膨胀的野心已经不受控制,在中东铁路未完工之前,日本就预谋与沙俄争夺东北。终于在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战争最后以沙俄交出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管辖权而结束。
伪满洲国地图
从此中东铁路被分成了两部分,“T”字形上面的一横归俄国,下面那一竖被日本接管,并被改名为“南满铁路”,铁路的轨距也由1520毫米的俄制宽轨调为日制1067毫米窄轨。这场战争后,中东铁路被抹上了日本的印记。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全境,整条铁路线全部落到了日本人手里,俄国人开始退出这个舞台。伪满时期日本人将这条铁路改称满洲铁路,铁路沿线开始出现日本近现代风格建筑。
博克图镇
伪满洲国时期的博克图警察署
这条铁路,一方面是中国近代屈辱的被侵略殖民历史的见证,一方面又极大的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文明进程。建国初期,正是靠着日俄侵占时期的工业基础,新中国才将工业基地确立在了东北。直到现在,东北主要的经济产出还是延着这条铁路线,如今已通车或正在修建的哈齐,哈牡,绥满,哈大高铁,依然延续着这个格局。
哈尔滨
哈尔滨高铁站
一百年前诞生的那些小城们,在历史的大潮中,几经风雨,有的发展成了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有的成了边境商贸重镇,有的依靠铁路遗产成为旅游名城,有的没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渐渐衰落,有的因为失去了曾经的交通优势而人去楼空。由于种种原因,铁路沿线很多城镇的历史建筑已经被拆除,除了哈尔滨,仅有横道河子、一面坡、博克图、扎兰屯和昂昂溪等少数几个地方还保存有成片的建筑群。所以,我要趁这些建筑还没有倒塌或者没有被大肆修复,赶紧看上一看。

以下的目的地是按照由西向东顺序排的

满洲里

游记的标题好像起大了,其实没有到整个东北那么大片啦,这次只是在黑龙江和内蒙东部,可是叫“散落在‘黑蒙’小城里的那些俄式废墟”有点奇怪,所以就扩大了点地域,希望吉辽两省的小伙伴不要介意,我马上就去你们那了。
满洲里
满洲里里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是靠着边境贸易起家的,又因为别具中蒙俄三国风情,这些年旅游发展的也很好,不过游客去满洲里不是去看中东铁路遗迹的,也没人知道这些东东,他们几乎都是去看国门,逛套娃广场,赏夜景和买俄货的。所以,这些没人看的老古董对于当地来说并没多大意义,以至于它们就在那荒废着,在火车站附近以各自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垃圾堆。
满洲里
满洲里
满洲里
这些搬不走挪不动的老建筑让人很头疼,说壮观不壮观,说漂亮也就一般,游客不会专门为了看这几栋建筑而来,占了市区的好位置,还不能产生经济价值。那边开发商已经把钱准备好,早就觊觎这块地很久了,这边还不能大张旗鼓说拆就拆,要照顾社会舆论。我觉得满洲里现在应该就是这个状况。
满洲里
满洲里
满洲里
满洲里
典型的处理失败案例就是去年爆出的“哈尔滨双城开国上将旧居被拆,区长等11人受处分”,要我说这个事情倒是可以理解。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东北很多小城的地方财政都快揭不开锅了,要真有开发商来投资建设非要用那块土地,总比空着强。从实用角度来看,这些文物确实处于“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状况。从历史文化方面来看,这些文物是宝贵的遗产,是唯一且不可再生的,一旦损毁即将永远失去,所以保护文物刻不容缓,在文物面前,见钱眼开是不行的。
满洲里
满洲里
其实中东铁路沿线大多数城市都是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除了横道河子、扎兰屯和绥芬河等少数城市在旅游开发方面做的不错,其它的地方都觉得这些文物是个鸡肋,弃之可惜,留之无用,还占地方。
满洲里
满洲里
满洲里一些老建筑扯上横幅标语,告诉大家要保护文物,看来形势已经不容乐观了。其实最令人为难的是有些建筑里还住着人,这就不仅仅是文物保护的事情了,还涉及到拆迁的问题。我拍这栋建筑的时候就奇怪,为什么要挂个红旗🇨🇳呢?后来想想,哦,原来是这个原因。
满洲里
怎么让这些老建筑重新活过来焕发生机确实是个问题,当然,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经济问题,看看北京的四合院老胡同和上海的石库门和洋房,有资本有人才有创意才是根本啊。

博克图

博克图镇
走在博克图的街头,满城的空置房屋,街上都是关了门的店铺,店铺的招牌要么被风化破碎了,要么就已经陈旧褪了色,路上偶尔经过一辆车或者刮起一阵风就会黄沙漫天、尘土飞扬,居民区的巷子角落里到处堆着无人清理发臭了的垃圾。
博克图镇
博克图镇
博克图镇
中午的时候,太阳火热无比,镇上的人都回家休息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街上闲逛。博克图遗留的俄式建筑比较分散,说不上哪个角落就有一个黄色带门廊的砖房,或者棕色的木刻楞房屋,这些俄式建筑在低矮的灰色民房中间很显眼,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博克图镇
可能很少人听说过博克图。但是提起老电影《闪闪的红星》,大家都知道,小英雄潘冬子,大反派胡汉山,电影拍摄的外景地就在博克图,那首著名的《映山红》唱的就是这里,博克图每年春天满山都是映山红。
博克图是大兴安岭通往松嫩平原的咽喉要道,是中东铁路线上的大站。为使铁路穿山绕岭,俄国人修筑了螺旋展线和大兴安岭隧道以及新南沟隧道,所以在沙俄和伪满时期,这里就一直是重军把守的战略要塞。
博克图镇
博克图镇
这里也像横道河子一样有座机车库,墙面被涂上了浅粉色,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我之前和很多当地人打听,他们都不知道,最后是一个老大爷告诉我的。老大爷让我和机务段的领导反应,把机车库前面的烈士碑翻修一下,都已经快锈塌了也没人管。其实,“不被待见”的不只烈士碑一个,离它100米的地方,还有一个被拆了一半的水塔,据大爷说是因为拆的人当时被别人揭发,所以没拆完。不过这种水塔在中东铁路沿线有很多,样式差别并不是很大,反而是这个拆了一半的倒成为其中比较特别的了。
博克图附近有个大兴安岭隧道。关于这个隧道有个很令人惋惜的故事。当初沙俄开凿隧道时,两头同时进行,所以要求勘测设计的非常精确才能在中间相遇。当时是位叫沙力的女设计师负责这个工程。不过就在要求的工期马上到了的时候,隧道仍未贯通,因为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沙力觉得自己勘测错误,延误了整个战争形势,最后她压力过大自杀了,而就在她自杀的第二天,隧道凿通了。所以人们为了纪念她,给她立了一个碑。
从博克图到沙立碑的路上,会经过新南沟隧道,隧道出入口处各有一个炮楼,是伪满时期日军所修,不过因为这两个炮楼靠近公路,现在已经成了人们停车上厕所的地方了。
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小镇,此刻正值春末夏初,杨树榆树柳树刚抽完芽,呈嫩绿色,点缀在红色蓝色黄色的一片片屋顶间,色彩非常鲜艳。可越是这么鲜艳,越是让我觉得感伤。
博克图,现在已经衰落了。这里虽然也有很多中东铁路遗迹,可是分布太散不易开发,无法形成有效的旅游资源;其它产业如林业矿业也都开始凋敝。走在街上,遇到的都是年岁已高的大爷大妈,年轻人都去了附近的城市,而一旦出去,就很难再回来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类似博克图这样的小镇,在几十年之后,不知会什么样。

扎兰屯

扎兰屯市
我是傍晚抵达的扎兰屯,在没来之前,我已经做好了面对一个落寞荒凉尘土飞扬小城的准备。可是一下火车,看到的却是满城的古树,整洁的街道和漂亮的俄式建筑,让我大吃一惊。
扎兰屯市
火车站周围属于扎兰屯的老城区,大部分中东铁路时期的建筑都在这里。老城区的古树特别多,主要是榆树,树干差不多有一两个人那么粗,个个都能拿来做菜板子。在遮天蔽日的古树间,街角里,经常就会冒出一栋黄色或者粉色装饰精美的俄式老房子。由于扎兰屯对所有的老建筑都进行了修复,所以这些建筑的颜色又更加鲜艳,在绿树中间显得十分扎眼。
对于扎兰屯古迹的修复目前还有些争论,因为其修葺并没有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而是对古建筑进行了大程度的重建和粉刷。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并不算是一件坏事。老建筑保留下来,既然能重新再利用也是不错的,活着的古迹总比保护起来只能看不能用的好。
火车站隔两条街就是中东铁路文化广场,在这个广场上有着这条铁路沿线上唯一一座中东铁路博物馆。博物馆并不大,分东省铁路时期、中东铁路时期(南满铁路时期)、伪满铁路时期和中长铁路时期四个部分介绍了中东铁路的历史。每个部分都有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介绍的很详细。
扎兰屯老建筑中观赏性最高的当属吊桥,也是扎兰屯的城市名片,这是一座建在郁郁葱葱绿树环抱中的纯白色俄式风格铁索桥,修于1905年,是专供当时沙俄贵族们享乐的场所。
扎兰屯这几年借着整个呼伦贝尔地区旺盛的旅游势头也火了起来,不过大多数来的游客都是奔着西边靠近阿尔山地区的森林和火山去的,中东铁路遗迹开发对这里的旅游促进并不大,像我这类专门来找中东铁路老房子的人很少,所以当我拿个相机在城里穿来穿去、东拍西拍的时候,总是被人像看怪人一样盯着
我跟着地图导航找到了沙俄小学的旧址,刚要准备进去,旁边卖菜的大妈就喊了起来,我说进去拍一下就出来,她非不让,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估计大妈是电视剧看多了,把我当成间谍了。后来,和大妈聊了会天,还认了老乡,这才让我进去。
所以啊,这两年旅游虽然火了,但人们显然还没有习惯游客的出现。这一点从相关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上也能看出来。很多写着游客服务中心的地方都没人甚至大门紧锁,可能是很久也遇不到一个需要服务的游客吧。
扎兰屯火车站周围是一片平房区,有很多胡同,里面不少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因为靠近火车站,所以这些房屋几乎都开的旅馆。我进去拍摄的时候,胡同里面人很少,巷子里很静。正当我举着相机拍一个门店招牌的时候,听到后面有人叫我,回头一看,旅店门前一个姑娘正对我招手,示意我过去。我愣了有5秒钟,才意识到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富拉尔基

富拉尔基区
富拉尔基是典型的重工业城,整个城市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金属工业风。
富拉尔基区
到富拉尔基是来找那个被炸的只剩了两个桥墩的嫩江铁路桥的。被炸毁的两个桥墩,一个在岸边,一个倒在河中间。这个嫩江铁路桥是当时俄国人修建的,后来被日军炸毁了。
富拉尔基区
富拉尔基区
在路上的时候遇到一个“红岸宾馆”,难道这就是《三体》里面红岸基地之所在吗?刘慈欣估计来过富拉尔基
富拉尔基区

昂昂溪

偶遇昂昂溪是因为我爸的疝气手术。从哈尔滨到海拉尔的火车刚过了大庆,接到电话说我爸要手术了。计划好的旅行泡汤,立马收拾东西赶在下一站下车。本来以为是齐齐哈尔,可是出了站,眼前的景象把我吓到了。冷冷清清的站前广场,对面是个杂草丛生的烈士陵园。这是什么地方?我回过头去看站名,一个非常漂亮的粉色俄式建筑顶上挂着三个大字——昂昂溪。来不及欣赏风景,赶紧跑进火车站去买票。这个小地方,每天的火车很少,最近的下一趟到哈尔滨的车要3个小时以后。就是这3个小时,让我发现了这个有着可爱名字的小城。
昂昂溪区
昂昂溪区
火车站很袖珍,但是很干净,因为人少,所以也不嘈杂。广场前面有几棵大树,都很粗壮,树下坐着几个老人在纳凉。旁边有一位工作人员在清扫落叶。广场左侧是一排黄色的平房,上面刻着“供销社”三个字。粉色的车站、绿色的树,黄色的平房、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火车站前纷繁缭乱的色彩是昂昂溪给我的第一印象。
对面的苏军烈士陵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苏联士兵而建的。1945年,一伙伪装投降的日军在昂昂溪埋伏突袭了苏军,126名苏联士兵在这场战争中牺牲。陵园中古树成荫,中心的广场有一座高举革命旗帜的苏军士兵雕像,雕像的前面是牺牲士兵的墓碑。昂昂溪曾经是中东铁路上重要的枢纽站,是仅有的几个二等站之一,所以在战争时期,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绕过烈士陵园是一条叫做“罗西亚大街”的街道,昂昂溪的中东铁路遗迹主要都集中在这条大街上。这里的俄式民居保留的非常多,每栋都是花园式的独户庭院,人字木屋架,大坡度铁皮屋顶,木制的门窗,砖砌的墙体,墙面上用砖块砌成凹凸花饰来丰富立面和门窗造型,外墙面采用黄色粉刷、色彩明快,门外面大多建有精致的砖木制门斗。当地的宣传海报上说“这条街区保留了清末民初中东铁路修建时的俄式住宅区与中东铁路附属设施,历史格局保留完整,俄式建筑群风貌特色突出,是中东铁路沿线保存最完整、最集中、数量最多、最能体现俄罗斯建筑特征的建筑群。”此言不虚,和其它铁路沿线的城市相比,昂昂溪罗西亚大街上的俄式建筑造型确实更精致更美观,保存得也更完好。只不过一直抱在深闺未能为人所知。
昂昂溪被铁路分为道北道南两个区,中东铁路遗迹主要的道北,已经很少人居住了,街道很多都是土路,但是打扫的非常干净。空置的房屋门前虽然杂草丛生,但是并没有什么垃圾。还有人居住的老房子周围种着小花小草,园子里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清晨的时候,我看到好几家里的老两口在一起伺候着菜地,一起锄地浇水。老人们对自己生活过的土地是最有热情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能看到自己曾经的青春光荫。
其实来到昂昂溪最吸引我的除了精美的俄罗斯建筑,就是老城区里那些关了门的店铺,空无一人的街道,还有长满野草的操场和破破烂烂的旧楼房。这个衰败的小城里,每个角落都好像有着一个故事,每个退了色的招牌后面都有着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如果是在正午时分,你会感觉来到了一个人类消失的城市,走在街上只有偶尔的虫鸣和鸟叫,没有任何工业喧嚣,只有那些招牌提醒着人类曾经来过。
不过最近这座沉寂的小城迎来了一个消息,国家规划绥芬河至满洲里的高铁会设一个昂昂溪北站,就在罗西亚大街附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昂昂溪道北老城,罗西亚大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焕发又一春,终于可以被大家知道,不再这么萧条落寞下去,我是不是该为它高兴呢。

一面坡

一面坡镇
一面坡应该是这次行程上最大的遗憾了。因为在去面粉厂拍老建筑的时候,被门卫赶,不让拍,一下子就把我在这里逛下去的心情毁了。说实话,出门玩的时候,这个心情真的很重要,情绪不对的时候,什么也就不想看了。

一面坡的遗迹保留很多,我想我还会再去的,那时候要调整好情绪。
一面坡镇
一面坡镇
一面坡镇
一面坡镇
一面坡镇
本来情绪就不高,当天从一面坡赶到阿城的时候又遇上大雨,简直要崩溃了,还好腿脚够快,赶到一家安徽板面的店里吃了一碗面。我猜人很多时候闹情绪都是因为饿了,因为当我吃完那一碗面,虽然外面还是大雨倾盆,可我心里已经晴空万里了。

横道河子

横道河子
第一次听说横道河子是在报刊亭扫到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的一期封面。高耸的砖墙,破旧的墙面,黑色的大木门,看起来很壮观的建筑,有点像监狱。
哈尔滨到横道河子的火车要4个小时。绿皮车慢悠悠的山里闲逛,完全没有准点的概念,一会儿通知晚点10分钟,过一会儿就20分钟。火车里闷热难耐,风扇的热风把汗水都吹干粘在身上和脸上,黏糊糊的像糊了一层薄膜。更闹心的是,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三个大酒鬼,上车的时候拿了整整一箱的冰镇啤酒。

火车刚启动,又从包里又拿出来鸭脖子,鸡爪子,干豆腐,小黄瓜,小咸菜,摆了一大片,中间放脚的地方也被霸占了。他们拉开架势准备不醉不下车了。本来就嘈杂喧闹的车厢,又添上几个醉鬼,真的是想死啊!谢天谢地,火车最后晚点的时间没有按照等差数列,只晚了40分钟。
看得出来,横道河子是要牟足了劲发展旅游了,小镇打扫得很干净,老俄罗斯街区的街道都是新修的,街头还有旅游导图,路口还有各个小景点的指示牌。传说中全国唯一的木制东正教堂和其它俄式老宅相比,窗棂上的雕刻更精细,但是结构差不多,只不过要大一些,房顶有两个十字架。
在这个因铁路而生的小镇最常听到的声音就是火车的鸣笛声,离老远就能听见火车咆哮,然后裤擦擦裤擦擦从你身边飞奔而过。

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小孩蹲在野外上大号,完事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听到旁边有个青蛙在叫“棍刮,棍刮”,小孩就捡起旁边的棍子刮了两下。这个时候又听到火车的声音“裤擦擦,裤擦擦”,小孩就又用裤子擦了两下,干净了,回家了。
横道河子竟然让我想起这么恶俗的故事。

小镇的镇镇之宝--机车库,实际看的时候并没有照片上那么壮观,而且翻修了,里面进不去。机车库的黑大门很高,站在底下向上看会感觉到很压抑,其实我一直是把这个建筑当作监狱来看的,总觉得关几个犯人在这里不错。
横道河子的居民是我遇到过的最有见识的。一般像这种还没有大开发的地方,来几个游人,尤其是像我这种所谓的“背包客”,穿着比较专业的户外装备,脖子上挂着相机,大摇大摆的走在街上,总是引来本地人的侧目,我也做好了被当小怪物看待的准备。

可逛了两天,愣是没人看我,无论是走在镇上的风景区还是居民区,都没人正眼看我,更不要说搭讪了。这和我之前遇到的境况差别太大了,后来我才知道,人家看明星都快看腻了,谁还看你个假模假式的游客啊。
有很多很多的电视剧在这里取过景。什么《萧红》啊,宋佳演的那个,还有《闯关东》啊,还有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啊,还有很多很多,来的明星都数不过来了。除了明星来的多,横道河子这里还是好几个大学和什么乱七八糟艺术院校的实习基地,每年都有成片的学生来这里写生啊,谈恋爱啊之类的。

在镇上遇到一个重庆的大叔,是来修高铁的,他说这里还有个高铁站点。估计高铁开通了,这里要被挤爆了。

绥芬河

绥芬河市
绥芬河是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一个非常美好的收尾。

绥芬河是黑龙江东部靠近俄罗斯的边境小城,和西头另一个边贸小城满洲里遥遥呼应,二者都是因为一百年前那条中东铁路而诞生,靠着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起家的,可以说是姐妹城了。
这里保存了很多俄式建筑遗迹,本来我是准备拍完老火车站,俄国日本领事馆之后,当天就离开的,不过吃午饭时无意间的一瞥让我在这多住了一天。我在面馆向外望,发现前面转弯的街角好像香港
吃完饭我赶紧过去找个角度拍照,越往里面走越觉得这条路有香港的味道。这条街道很窄,两边的楼很高,向远处望去,只能看到一线天,有一种现代繁华都市的感觉。道路两边的商店招牌都是俄文的,大街上也很多金发碧眼的俄罗斯男男女女,这样的异域风情在国内除了几个边境小城,也只有在北上广深才能见到了。
距这里几步远的地方是个菜市场,虽然是一街之隔,但像是两个世界。一面是俄文店铺,俄式列巴房,俄式小商品店,满街的俄罗斯人,是俄罗斯人的天下;一面是麻辣烫,砂锅米线,蔬菜水果摊,拎着小筐逛街的大爷大妈,中国人居住的地方。放在民国,这不就是典型的租界和贫民区嘛,妥妥的殖民地啊。
一百年前,绥芬河作为中东铁路的东部起点,某种意义上算是沙俄的殖民地,市中心繁华地带是俄国人的居所,边远郊外才是中国人的地方,就像当时的哈尔滨,以中央大街为界,道理是俄国人的,道外才是中国人待的。时过境迁,如今虽然市中心都是俄文俄罗斯人,但是钱都赚进了中国人的口袋。
这里的俄罗斯人虽然多,不过和中国人交流似乎不那么密切。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晚上的时候,中心广场上,有一伙拔河的,加油声震天动地,吸引了很多围观人群。我也跑过去了。大家看得不亦乐乎。可是路上的俄罗斯人却不为所动,没有参与到中国人的热闹里,仍然是行色匆匆的赶路。两幅脸孔的两个族群总感觉有着一个无形的障碍在中间阻隔着。
夜晚,蓝绿色的灯箱招牌使街道布上了一层冷色调,一头金发叼着烟的俄罗斯大妈挎着小包穿行于其中,多么美丽的场景,多么动人的画面,我想拍却不敢拍,怕人家骂我是流氓。
在市中心不远处有一个公园,可以看到绥芬河市的全景。这是一座山城,某个角度还有点像重庆。
日落时分,云彩一点点变红,游人在湖中心划着小船,太阳缓缓下落,月亮慢慢升起。

我的中东铁路行程告一段落了。

交通和住宿

如果有小伙伴也想要去看看这些“破烂”,只要搭乘火车就可以了,从满洲里到绥芬河的中间各站点间有很多车次,非常方便。

住宿的话,满洲里、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富拉尔基、绥芬河这几个地方算是县级市等级,所以住宿相对好些;横道河子的旅游发展的还不错,住宿条件也可以;免渡河、博克图、昂昂溪、一面坡的住宿条件相对弱一点,有的时候,这些小地方一天不到就逛完了,可以赶到附近大一点的城市去住。

后记

中东铁路这个线路其实算不上是旅游景点,因为它的景观没有那么漂亮,分布也不集中,开发和保护也不是很好,大部分老建筑都处于闲置荒废状态,有的还是在荒郊野外的杂草堆里,不费一点力气都找不到。不过对于一个喜欢人文、历史、文化或者是建筑的小伙伴来说,这是一条非常棒的线路,值得一走。

但最好是一个人

因为需要观察和感受。只有一个人,才能细细地体会到周遭的事物。走这条线路需要心思敏感,多去观察,这样才能体会到东北那段辉煌与屈辱伴生的历史和趋向衰败的现在以及不知所措的未来。

另外,这条线路比较艰苦,枯燥和无聊,很多时候都是在小城荒芜落败的区域,到处都是关了门的店铺和厂房,走一天都遇不到几个年轻人,只有老人在乘凉,没有什么好条件。多人旅行的话,只要其中一个人半途终结,都会影响你的计划。

最后,祝小伙伴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本游记著作权归@杨二史密斯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