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游
#自助游
#中秋
今天我们开始在哈尔滨旅游三天。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东北的交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户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常住人口1000万。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今天我们一拨人从锦州动车前往哈尔滨,一拨人从上海飞哈尔滨,同时入住预定的派柏云如家酒店。开始黑龙江内蒙古旅游。我决定在哈尔滨玩3天。
第二天早上,我们用手机软件打车。现在用手机软件打网约车特别便宜,有时候2--3元,贵的时候也就是7--8元。4个人分摊,比公交车都便宜。这次前往:老道外,南四道街。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表里不一”,是因为华丽的外立面背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纯中式的四方院落,老道外人将这四方院落叫做“圈楼”。南二道街、南三道街区域已经拆迁完毕,踩过满地堆砌的老木板走进院门,大院里的景象有些满目疮痍,但圈楼的整体布局并没有大变样。如果形象地说起来,把福建土楼捏成正方形,就很像老道外的圈楼;人字形的木梯贯通二楼、三楼乃至四楼,四面皆有人家,以木栏杆作为围挡,看起来着实很像电影《功夫》里的那个大院。
 人去楼空的院子里,木栏杆和木楼梯显然已经重新修缮,但我还是执意要走一走。“咯吱”“咯吱”,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想必都还记得这老木板的鸣叫吧。这声音,和阁楼里曾经挂着的被面、大蒜、鸟笼一样,是老道外骨子里的本分生活。
现在的老道外,不仅众多老建筑保护完好,在街区的各个角落还能看到许多后来放置的民俗雕塑,很容易让人置身于老电影的片段里。此外,这一带还有不少美食餐厅,比如张包铺、张飞扒肉等,逛累了可以坐下品尝哈尔滨美食。
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历史老街区,行走在这里的数十条老弄堂里,随处可见建于20世纪初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这里的老建筑、各种有趣的建筑装饰,以及街头的民俗雕塑,勾勒成一道怀旧岁月的场景,值得人们用镜头去捕捉。
经过全面维护和改造后的老道外,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它位于哈市道外区中部核心区域,南起南勋街、北至靖宇街、西起景阳街、东至南四道街,西侧比邻中央大街商圈,南侧临近秋林、果戈里商圈。
与中央大街一带欧洲人所建的老建筑不同,老道外的建筑多为20世纪初的华商所建。老道外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雕刻细腻、色彩浓烈。而细心的游客也会发现,这里的建筑同时也掺杂着不少中国元素。
著名的东正教【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在1997年就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但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游客,更愿意称它为“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较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是那饱满而巨大的洋葱头式大穹顶,这种典型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屋顶形式,宏伟壮观,可以同莫斯科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媲美。教堂的墙体采用清水红砖,大穹顶周围是四个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四个顶下的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整个教堂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
有一位复古女郎在拍写真。无论她怎样扭捏做作,我总觉得不够完美。总觉得缺点什么?那就是丰满,缺少丰乳肥臀的女性美。
教堂改建成艺术馆后,进行了内部改建,通过展示近千幅图片和城市规划沙盘,反映了名城哈尔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不过改建后,原有的格局被改变,作为教堂的功能也已经消失了。
教堂前的广场有“广场鸽”,还设有大型音乐喷泉,有很多人喜欢在这里拍婚纱照。与白天相比,教堂的夜景更美丽,每当夜幕降临时,在灯光的衬托下,教堂越发显得雄伟神秘,充满异国情调。而在冬季,漫天飘雪时,雪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宛如童话里的城堡,十分梦幻。
夜幕下的哈尔滨。
由于我选择的酒店离开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很近。我们的女同胞们每天晚上都要去逛逛中央大街,马迭尔冰激凌第一个6元,第二个半价,平均每个4.5元。
由于住宿的酒店离开索菲亚大教堂150米。所以每天起码去一次。参观时间 08:30-17:00;全年 周一 不开放;音乐会开始时间为18:30,演出时长30-40分钟(每周一闭馆)
矗立于中央大街的哈尔滨地标索菲亚教堂建于1907年,是拜占庭风格鲜明的东正教教堂,中央绿色拱形大穹顶(洋葱头),四角俄式帐篷顶。内部可以看到穹顶上的拱形玻璃长窗,犹如一串闪亮的珍珠,使穹顶显得通透而轻盈,教堂内部自然采光极佳。墙上的彩色玻璃窗也非常绚丽,彩绘画像的墙面略显斑驳,却更有时代感。 教堂强烈的异国风情,使它成为哈尔滨必游的网红景点。
进入教堂内部要买门票,我门票。所以每天进去看看。
大多数人不知道索菲亚教堂除了周一,每天傍晚都举办半小时音乐会,可以在网上购票。 由于穹顶的设计,音响回音效果堪比音乐厅,加上教堂氛围令人仿佛置身于欧洲。演出时间:周二至周四15:30,18:30
今天教堂内部有一个画展。我因为72岁,免票进来了3次。仔仔细细看了这些很有味道的画。
这些体现哈尔滨的过去,现在。。。。。。我由于在黑龙江呆了10年,大约到过哈尔滨十几次。这次就是带着朋友们来看看这个美丽迷人的城市。
这些反映过去哈尔滨人民生活的场景。
参观完了教堂,我就坐在门口休息一下。和朋友们抽烟聊天,说说过去和曾经。。。。。
离开哈尔滨26公里的阿城县,有一家【伏尔加庄园】,我们去一日游。报名来去车费30元,门票自理:70岁免票,无景区车。
如同油画般的地方。
伏尔加庄园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阿什河畔哈成路16公里处,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是一个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园林,是完完全全充实着异域风情的庄园。下面照片是:彼得宫。
这是巴甫洛夫城堡。是庄园最有吸引力的建筑之一,也是新人们最期盼的婚礼场地。巴甫洛夫城堡伫立在伏尔加河畔,由俄罗斯著名设计师弗·弗·布列恩于1795-1797年设计。巴甫洛夫城堡历经沧桑,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古城堡,曾经做过医院、警察局、监狱等场所。
当你在河边散步,看着那清幽的河水,微风拂面,时有飘然出尘之感,在你的眼前缓缓的展示一脉旖旎的异国风光。庄园风景秀丽,有大片的园林和滩涂湿地;蜿蜒曲折的阿什河流过庄园,当您置身水边,看着水波微微起伏,连绵不绝,建筑物在水中倒影清晰可见,此时虚无之感油然而升。水,自然之母生命之源,在伏尔加庄园你能感觉到水和园林、水和建筑的完美结合,或许这时,只有静静地坐下,让探求的思维停滞几分钟,看着这如画般的美景,才能领悟到的自然和建筑的完美融合。
庄园风景秀丽,有大片的园林和滩涂湿地。蜿蜒曲折的阿什河流过庄园,水连水、桥连桥,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环境清幽,鸟语花香,在湖水里时常可以看到一对对的鸳鸯、小野鸭在河里戏水,这里蕴含天然醇朴的自然气息,还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让你不出国门却可以领略俄罗斯风光。
山顶上面有一座教堂,美丽的鲜花伴随着我上山。
除了建筑外形上尊重历史外,庄园在各个建筑的内部装饰也是非常用心,内部墙面上布置了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城旗城徽、田园风光油画、俄罗斯乡村风情挂毯等。在文化建设上更是用心良苦,庄园将哈尔滨的欧陆文化和异域风情演绎到了极致,不仅让人回忆起历史,也建起了一条中俄人民沟通的桥梁。 
我碰到3拨哈尔滨服装旗袍队伍,老阿姨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统一服装。排队拉着一溜统一的拉杆箱,整齐划一,真是徐娘半老,风姿绰约。
河边的三座木结构建筑,是庄园的俄式洗浴场所——巴尼亚。巴尼亚洗浴先经华氏90度高温热蒸后跳入10度左右的冷水池中浸泡,辅以树叶抽打按摩全身,如果是在冬天也可以直接扑到雪地里,用雪搓遍全身,可以起到排毒养颜、增强血液循环的功效,经过反复的蒸洗,给您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在庄园的东部,坐落着一家特色餐厅——美人鱼餐厅。美人鱼餐厅是以俄罗斯圣彼得堡西部十字岛景区的钓鱼饭店为原型建造的,那里是俄罗斯各界名流光顾的地方,根据游客的要求,经验丰富的厨师会用不同的方法熏制和碳烤鱼,它的口号是:“最美味的鱼是您自己捕获的”! 
这里如果自己来,门票:100元;自助餐:70元;游船:30元;俄罗斯歌舞表演100元;园内停车费:7座10元/辆,19座20元/辆,20座及以上30元/辆。由于这里是私人开办的庄园,只有65嵗60元,70岁免票。
1899年,沙皇俄国在哈尔滨秦家岗建立中东铁路局的管理机构,并决定修建一座俄罗斯东正教堂。教堂建设工程由著名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著名画家古尔希奇文克则完成了圣母像及教堂内部的大量壁画。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都是从莫斯科运来的,耗资巨大。圣·尼古拉教堂全部采用木构架井干式构成。教堂内部围成巨大的穹顶空间,外部则运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一个洋葱头形穹顶矗立在八角形帐篷顶端,中间与变细加长了的鼓座相联结。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开始拆除圣·尼古拉教堂,但因教堂结构的牢固,红卫兵不得不动用各种工具以及消防车、卷扬机,直到8月24日早晨才将教堂彻底拆毁,教堂内的文物也多被毁坏或散失。2006年7月,圣·尼古拉教堂复建工程在哈尔滨市香坊区阿什河畔开工,尼古拉艺术馆以圣·尼古拉教堂为原形,按1比1的比例完全还原。复建后的教堂作为尼古拉艺术馆,成了伏尔加庄园的标志性建筑。 
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复制建筑采用了同原建筑一样的纯木制结构,形状为象征着哈尔滨冰雪文化的雪花塔。为了逼真再现当年圣·尼古拉教堂的风采,建设方专门从俄罗斯国家功勋建筑师柯拉金处购买了当年的原设计图纸,并邀请建筑师本人来哈尔滨指导复制工程。
复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伏尔加庄园内第一个破土动工的建筑,也成了伏尔加庄园的一大核心建筑。在此后的几年里,伏尔加庄园陆续复建了许多哈尔滨的俄罗斯老建筑,如太阳岛上的帆船形状的“米尼阿久尔”餐厅、“凡塔吉娅”俱乐部;而伏尔加宾馆、普希金沙龙、巴尼亚洗浴中心则是俄罗斯经典建筑的拷贝;此外,一些在俄罗斯境内早已消失的老式建筑,如巴甫洛夫城堡、奥尔洛夫马房、圣彼得堡渔村等,则把历史凝固,使之在伏尔加庄园再现风姿。在这个哈尔滨郊外的伏尔加庄园里,俄罗斯文化与哈尔滨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正完美交融。
在庄园里,你可以品尝俄罗斯美味,欣赏俄罗斯人表演的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歌舞。
庄园2012年6月1日正式营业,并且建设了30多座经典的俄式建筑,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俄式建筑群,将城市历史与文脉、湿地美景与经典建筑、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这是伏尔加城堡,每个游客可以免费品尝一杯伏特加或者红酒,以及一份小点心。酒杯是冰做的。
纵观整个庄园,尽是以老哈尔滨建筑为原景的风景,其中,小白桦餐厅是俄罗斯著名设计师拉别奇参加巴黎国际展览会时的设计作品,建筑从四个方向看都是正面,且各具特色,堪称世界经典木质建筑之一;庄园内复建的圣·尼古拉教堂,曾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百年的城市变迁,悠远的钟声唤回了人们对“东方莫斯科”久远的记忆,也寄托了人们的一份情怀。 
这是我的朋友们在品尝免费的和伏特加和小点心。
这里复建了圣尼古拉教堂作为建筑艺术馆,复建了“米尼阿久尔”餐厅及建设了20多座精典的俄式建筑,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建筑群。 
每天坐在索菲亚教堂广场上,看着南来北往的人们。现在是真正的享受生活,感觉真的很幸福。
东北女孩一般都比较丰满,漂亮。
第二天早上,我们用手机软件打个的。一口价4元到达松花江江沿。50年以前,我和哈尔滨的知识青年一起,曾经在这里游泳,租借一条小船。买2个最便宜的面包放在船上,划过双桨的小船到对岸。。。
这是一个火车餐厅,现在因为疫情。生意一落千丈,已经人去楼空了。
松花江上新旧2座大桥并行着,老铁桥不可以走火车了,变成了步行桥。
松花江铁路桥位于松花江畔,它不仅是松花江上知名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的首座跨江大桥。现已退役的大桥虽然不再有火车呼啸而驰的震撼场景,但大桥的身影尤其是在夕阳之下依旧显得格外迷人。松花江铁路桥又称作松花江滨州铁路桥,是横穿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在松花江上的跨江桥梁,该桥是由沙俄桥梁专家所设计与督建。松花江铁路桥始建于1900年5月,1901年10月投入使用,大桥共19孔,宽7.2米,全长约1015米。由于新建的松花江特大桥普速线通车,伴随哈尔滨走过了113年的松花江铁路桥也于2014年停运退役,人们将不会再见到火车从桥上驶过的景象了。
我带来的团队人员,全是老年人。
看看松花江两岸的风光,美丽无比。
我们沿着松花江江沿,漫步溜达。大家非常高兴。
当地人在尽情发挥,大哥唱歌不错。
有一帮打鼓的,一个老头带着一帮老娘们,赛过洪长青。
老娘们一个个挺得瑟,好像是挺厉害。其实是一个大喇叭,放一段音乐。跟着滥竽充数拍鼓点,自我感觉良好,仿佛都是大演奏家一样。头发染得像贵宾犬,墨镜一戴,模仿大明星。
这是松花江上的船码头。这里有猫腻,所有卖船票的工作人员,都会大力推销20元的船票。你主动问她有没有2元的船票?一定有,而且骗你说:去太阳岛很远。其实无论出发与到达的码头就在旁边50米距离。下面就是2元的船票。
我们乘坐2元的游船,10分钟到达对面的大名鼎鼎【太阳岛】。
这个就是船码头。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前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大量的俄国和欧洲的侨民涌入哈尔滨。他们被太阳岛上的自然景色,美丽风光所吸引,在岛上修建房屋,建造度假的别墅餐厅,游玩娱乐的各种设施,并在这里狩猎、钓鱼、野餐、野浴,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也成为了太阳岛上独特的人文景观。
太阳岛是中国四大旅游岛之一,是非常美的。我觉得太阳岛比较好玩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俄罗斯风情小镇,门票20元,喜欢的可以去看看。还有松鼠岛,据介绍到处都是松鼠。极地馆,里面有白鲸表演。还有鹿院,喜欢的可以去看看。但是我觉得都不怎么样。
这是去太阳岛交通【最坑人的】索道。单程50元,往返80元 游船单程20元 渡船单程2元。防洪纪念碑附近有不同公司的游船码头,他们只会告诉你买船票交通20元去太阳岛免费,不会告诉你有2块钱的船票,太阳岛也一样免费。从纪念碑广场沿着江边一直往西走,看到哈尔滨的海事船码头,西边蓝色的码头就是了,国营的渡船2块钱就到太阳岛。
斯大林公园是松花江畔的一座开放式景观公园,著名的防洪纪念塔就坐落在这里。这是一处充满俄罗斯风情的景观带,可见到一些艺术雕像和仿俄罗斯古典式风格的建筑,夏季的公园绿树成荫,是纳凉散步的好去处。斯大林公园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与太阳岛风景区隔江相望。斯大林公园早期还是许多影视剧的取景地,其中包括《黑三角》、《夜幕下的哈尔滨》、《教堂街的故事》、《年轮》等电影和电视剧。
这是松花江旁边的斯大林公园,防洪纪念塔。位于中央大街北端的广场上,它是哈尔滨地标建筑之一。这座纪念塔外形宏伟,它的建筑设计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加之它所在的位置较为宽阔,因此成为游客们热衷留影的景点。防洪纪念塔全称为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它的后面就是松花江。1957年哈尔滨遭遇特大洪水,全市人民与驻地官兵共同努力战胜了洪水,于次年建立此塔以志纪念。
纪念塔为圆柱体,塔高22.5米,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的圆雕,展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塔身底部设11个半圆形水池,其水位即1957年高水位标志。塔后是古罗马式回廊,环立着20根圆柱,与纪念塔融为一景,谐调壮观。
松花江旁边的小房子漂亮。
再去看看哈尔滨人引以为傲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位于具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音乐之都哈尔滨市,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 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在西方建筑史上历经数百年形成的各类建筑风格汇聚大街之中,使得中央大街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为著名的街道。老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及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地体现。
各种各样的巴洛克式,哥特式,鞑靼式,日本式,俄罗斯式的优秀建筑。
第三天早上,我们去了果戈里大街。去看看几个老教堂。百年历史的俄式街区果戈里大街已拥有一百多年历史,这里林立着众多俄式建筑,包括有名的秋林食品公司大楼、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等建筑。而这条大街的繁华程度与夜景之美不亚于其他大街,同时也是哈尔滨的“酒吧一条街”。果戈里大街始建于1901年,全长为2.7公里,自从1902年秋林公司在这里开设了分部后,这条街上的各类商号就逐渐多了起来,发展成为哈尔滨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这条街同时也是一条文化名街,道路两侧为现代马蹄石,每隔一段镶嵌一块刻有黑龙江历史文化名人名典,名歌名曲和名著的大理石石板,以展示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和底蕴。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1907年随调防的俄军从公主岭迁来哈尔滨,1912年在现址建起一座木结构的教堂,1930年在木结构的教堂旁开始建造这座砖石结构的现存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1935年10月6日落成,现为哈尔滨天主教爱国会。
位于哈尔滨南岗区的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汇处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这座教堂已经伴随着哈尔滨这座城市走过了很多的岁月。虽然每天都会有好多人从这里经过,也有很多人在这里的休闲广场散步,但更多的人对于它的历史并不了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1907年随调防的俄军从公主岭迁来哈尔滨。1912年2月25日,在现址建起一座木结构的教堂(2000年7月13日,在改造周边环境的时候拆除。),1930年10月在木结构的教堂旁,开始建造这座砖石结构的现存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1935年10月6日落成,现为哈尔滨天主教爱国会。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汇处一带,是哈尔滨南岗区的一个亮点,恐怕与这座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有关。这个街区令人想到最多的是俄罗斯情结,不仅仅是周围建筑的原来风格,还因为曾拥有过的原住居民,构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一座精美的历史遗存,它使这里产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美丽和庄严之感。上世纪70年代前,老百姓把这条街叫做教堂街,之后改为革新街。
下面是圣母安息教堂。哈尔滨影响比较大的教堂还有下面几个:圣母领报教堂(圣母喜报教堂),建于1903年,位于哈尔滨警察街,原来是属于北京传教士团管理,后来日俄战争期间,作为俄国军队医院。1918年2月由于火灾毁灭,但同一年5月份重建。圣索非亚教堂,建于1907年,位于哈尔滨的道里地区。这个教堂从1923年起,经过10年的努力,按照基辅圣索非亚教堂的样式,在1932年11月第二次重新建成砖石结构的建筑。重建的教堂当时是哈尔滨最大的教堂,可以容纳2000多人。圣母安息教堂,建于1908年,位于哈尔滨的新墓地。这个教堂规模小,造型非常别致,建筑精美。1908年哈尔滨建成了两座同样名字的教堂:圣伊维尔教堂。一个是沙俄军方教堂,第二个是普通教堂。军方教堂里面藏有日俄战争时一部分官兵的骨灰。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建于1912年,对它来说,这已是第三次迁移,本来它是木头结构教堂,属于沙俄护路军队教堂,位于哈尔滨马家沟。1931年改建为多钟楼式的砖石结构建筑。文化大革命时被损坏,但现在已重建并开放。
火车站旁边的【伊维尔教堂】很漂亮。1984年10月14日重新开放。圣·伊维尔教堂:位于道里区工厂胡同,1908年建,服装厂占用,市级II类保护建筑。
圣·伊维尔教堂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原是俄罗斯帝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堂。该教堂奉献给伊维尔圣母像。
1922年哈尔滨东正教会,哈尔滨教区正式成立。从此之后,在哈尔滨的东正教机构的活动就更多,不但有宗教活动,而且还发行和出版自己的宗教方面的书。这些刊物不但在哈尔滨销售,而且也在欧洲和美国卖。其中影响比较大,出版时间比较长的是双周刊《圣赐食粮》(别的译本叫《天食》)。这个刊物在1926年创刊,由喀山男子修道院主办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俄侨出版的宗教刊物还有:《播种者》、《基督之路》、《信仰与生活》、《东正教之光》、“神圣之春”等。俄侨东正教会在哈尔滨也有过自己的出版社,出版过一些宗教书籍。
总之在哈尔滨,从1932到1942年是宗教活动最鼎盛的时期。俄侨中各个民族都可以在自己的教堂里进行宗教活动。在俄国发生革命以前,哈尔滨只有一个圣尼古拉大教堂和5-6个普通教堂,40年末-50年代初,在俄国侨民离开哈尔滨之际,哈尔滨有22座大的东正教教堂、2座天主教教堂、3座清真寺、2座犹太人会堂和祈祷堂、乌克兰人教堂、亚美尼亚祈祷堂和2座浸信会教堂等。
这是哈尔滨火车站。
美丽的哈尔滨旅游完成了。今天晚上我们团队乘坐夜间火车卧铺,前往海拉尔。省下一笔住宿酒店的钱,又节省了时间。明天早上到达内蒙古的海拉尔,去看看呼伦贝尔大草原。

本游记著作权归@夏宁葆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